皇甫冉的诗词名句
- 1、《题裴二十一新园(一作题裴固新园,又作裴周》
东郭访先生,西郊寻隐路。久为江南客,自有云阳树。已得闲园心,不知公府步。开门白日晚,倚杖青山暮。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穷年无牵缀,往事惜沦误。唯见耦耕人,朝朝自来去。
- 2、《送从弟豫贬远州(一作刘长卿诗,题作送从弟》
何事成迁客,思归不见乡。游吴经万里,吊屈过三湘。水与荆巫接,山通鄢郢长。名嗟黄绶系,才是白眉良。独结南枝恨,应思北雁行。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
- 3、《杂言迎神词二首·迎神》
启庭户,列芳鲜;目眇眇,心绵绵,因风托雨降琼筵。纷下拜,屡加笾,人心望岁祈丰年。
- 4、《舟中送李观》
江南近别亦依依,山晚川长客伴稀。独坐相思计行日,出门临水望君归。
- 5、《送从侄栖闲律师》
能知出世法,讵有在家心。南院开门送,东山策杖寻。经年期故里,及夏到空林。念远长劳望,朝朝草色深。
- 6、《同韩给事观毕给事画松石》
海峤微茫那得到,楚关迢递心空忆。夕郎善画岩间松,远意幽姿此何极。千条万叶纷异状,虎伏螭盘争劲力。扶疏半映晚天青,凝澹全和曙云黑。烟笼月照安可道,雨湿风吹未曾息。能将积雪辨晴光,每与连峰作寒色。龙楼不竞繁花吐,骑省偏宜遥夜直。罗浮道士访移来,少室山僧旧应识。掖垣深沈昼无事,
- 7、《送令狐明府》
行当腊候晚,共惜岁阴残。闻道巴山远,如何蜀路难。荒林藏积雪,乱石起惊湍。君有亲人术,应令劳者安。
- 8、《和中丞奉使承恩,还终南旧居》
轩车寻旧隐,宾从满郊园。萧散烟霞兴,殷勤故老言。谢公山不改,陶令菊犹存。苔藓侵垂钓,松篁长闭门。风霜清吏事,江海谕君恩。祗召趋宣室,沉冥在一论。
- 9、《怨回纥歌二首》
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饮马胡芦河。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雕巢城上宿,吹笛泪滂沱。祖席驻征棹,开帆信候潮。隔烟桃叶泣,吹管杏花飘。船去鸥飞阁,人归尘上桥。别离惆怅泪,江路湿红蕉。
- 10、《送普门上人(一作皇甫曾诗,题下有还阳羡三字)》
花宫难久别,道者忆千灯。残雪入林路,深山归寺僧。日光依嫩草,泉响滴春冰。何用求方便,看心是一乘。
- 11、《送韦山人归钟山所居(一作郎士元诗)》
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服药颜虽驻,耽书癖已成。柴扉度岁月,藜杖见公卿。更作儒林传,还应有姓名。
- 12、《逢庄纳因赠》
世故还相见,天涯共向东。春归江海上,人老别离中。郡吏名何晚,沙鸥道自同。甘泉须早献,且莫叹飘蓬。
- 13、《浪淘沙二首(一作皇甫松诗)》
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野艇秋。浪起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濑头细草接疏林,恶浪罾船半欲沈。宿鹭眠洲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 14、《夜发沅江寄李颍川刘侍郎(时二公贬于此)》
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孤猿更发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
- 15、《李二侍御丹阳东去新亭》
姑苏东望海陵间,几度裁书信未还。长在府中持白简,岂知天畔有青山。人归极浦寒流广,雁下平芜秋野闲。旧日新亭更携手,他乡风景亦相关。
- 16、《送孔巢父赴河南军(一作刘长卿诗)》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 17、《早发中严寺别契上人》
苍苍松桂阴,残月半西岑。素壁寒灯暗,红炉夜火深。厨开山鼠散,钟尽岭猿吟。行役方如此,逢师懒话心。
- 18、《寻戴处士》
车马长安道,谁知大隐心。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阴。
- 19、《送夔州班使君》
晚日照楼边,三军拜峡前。白云随浪散,青壁与山连。万岭岷峨雪,千家橘柚川。还如赴河内,天上去经年。
- 20、《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
夜夜梦莲宫,无由见远公。朝来出门望,知在雪山中。
- 21、《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
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
- 22、《韦中丞西厅海榴》
海花争让候榴花,犯雪先开内史家。末客朝朝铃阁下,从公步履玩年华。
- 23、《送李山人还》
从来无检束,只欲老烟霞。鸡犬声相应,深山有几家。
- 24、《招隐寺送阎判官还江州》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共知客路浮云外,暂爱僧房坠叶时。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 25、《东郊迎春》
晓见苍龙驾,东郊春已迎。彩云天仗合,玄象太阶平。佳气山川秀,和风政令行。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遥观上林树,今日遇迁莺。
皇甫冉介绍
皇甫冉(约718 — 约771),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文艺传》、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见《全唐文》卷三八八)、《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