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期
沈全期简介
沈全(佺)期:(656年—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初唐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的沈佺期读过很多书,包括儒家经典和史籍以及道教和佛教经典,并且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沈全期早期读书的书院十三四岁时,曾西南游,这时,诗已写得相当不错;由于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年仅十九岁便中了进士;
38岁时,武则天称帝,沈佺期被召拜为通事舍人,这是他进入仕途的起点;
在以后的十年中,他平步青云,四次左迁;
后遭人陷害,在狱中及流放途中,写了不少诗,风格沉郁,富有真情实感,是沈诗中的上品;
706年,沈佺期遇赦返回长安,以后的八年中勋位渐高,这时他的七言诗,格律臻于成熟;
714年,沈佺期卒,归葬。
文学风格
沈佺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丽。但他在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如《初达□州》、《岭表逢寒食》、《□州南亭夜望》等诗,思念京华和家室,情调凄苦,感情真沈全期实,与应制之作迥异。代表作《杂诗》三首,写思妇与边塞征人的两地相思,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意义。他还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诗薮·内编》卷四)。其中《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名《独不见》)一首,语言流畅,气势充沛,沈德潜《说诗□语》评为“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中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钱良择《唐音审体》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诗文评价
文学特色
沈全期曾经被贬谪荒远之地,他所写的非宫廷应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优秀的篇章。尽管沈全期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这些诗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沈全期诗作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沈全期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新唐书·沈全期传》说: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全期关于诗律的言论,并未有所。但是,从现存南北朝、隋、唐诗歌来看,南北朝阴铿的《夹池竹》、《昭君怨》,徐陵的《关山月》、《斗鸡》,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舟中望月》等约二十多篇诗,已暗合五律规格。隋及唐初以来,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至于七律,则庾信的《乌夜啼》,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雏形,到杜审言已完全合格。诗坛宗师
由此可见,沈全期在诗律上的贡献,并不在他们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于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自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确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在俊才云蒸的安阳历史上,初唐时期的沈佺期是一位伟大的诗律家兼诗人,他与宋之问一起确定了近体诗的格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堪称诗坛宗师。沈佺期,字云卿,今安阳市内黄县西沈村人,大约生于656年。少年时代的沈佺期读过很多书,包括儒家经典和史籍以及道教和佛教经沈全期旅游地典,并且有很高的音乐才能。十三四岁时,曾西南游,这时,诗已写得相当不错。由于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年仅十九岁便中了进士。然而,沈佺期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一样,长期怀才不遇。这一时期,他仕途不达而诗名渐高。武则天称帝后,沈佺期被召拜为通事舍人,这是他进入仕途的起点,这时,他已经38岁了。在以后的十年中,他平步青云,四次左迁,后遭人诬陷,在狱中及流放途中,写了不少诗,风格沉郁,富有真情实感,是沈诗中的上品。706年,沈佺期遇赦返回长安,以后的八年中勋位渐高,这时他的七言诗,格律臻于成熟。714年,沈佺期卒,归葬乡里。沈佺期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近体诗是在沈全期手中定型的。沈佺期的诗,有一部分是奉和应制之作,自述诗,山水诗,战争诗占大部分。应制的作品,也不都是内容空虚、格调低下的。一些描写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的诗更值得我们一读。“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白照流黄。”情景交融,悲怆凄凉,深刻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
人物评价
文学贡献
沈全期的一生,虽有才华,但仕途却不畅通。他的诗作语言精炼,气势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沈全期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体诗是在沈全期的手中定型的。可以说,没有沈全期,就不会形成唐诗的高潮。沈全期其人,与宋之问齐名,被称为“南沈北宋”,他们一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性的意义。
代表作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垂钓图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解】:
1、闻道:听说。
2、解兵:撤兵。
3、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4、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境内。这里指敌人的首要地区。
【韵译】: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
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
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
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
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评析】:
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
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
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
聚。
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
味。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①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句用其意。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②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③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④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简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钓竿篇》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逼楫时警透,猜钩每误牵。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垂钓诗,格调流畅、谐趣横生,内容朴实无华、清丽隽永,既洋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又饱含人生哲理。前八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绿川垂纶、鱼跃人欢的游钓图,使人读来妙趣横生。“猜钩每误牵”的情趣,惟有钓者能体味得到;“潭静欲留船”,正是钓者首选最佳处,非常符合钓鱼选址一般原则,这也是他为后世钓鱼理论提供的很好注脚、为现代钓鱼运动作出的突出贡献。沈全期巧妙地以鱼喻人,为官者敲响警钟:“为看芬饵下,贪得会无筌。”包含无限的哲理,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这是沈全期在流放期间写的诗。字句清丽,情景并茂,还开了咏银杏诗的先河。
沈全期简介、沈全期个人资料出自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三百首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gushisanbaishou.com/profile/1135.html
发布于:2016-06-04,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