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天正
许天正简介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蜀汉名臣许靖的第十四代孙。年幼受家庭熏陶,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又喜军事,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兵家的战略战术。主要经历
隋朝末年
许天正的祖父许克华恨隋炀帝祸国殃民,遂弃文从武,在河南汜水(今襄城县东北)聚众起兵。后归唐王李世民,协助固始人陈犊(字克耕)攻下临汾(今属山西)等郡县,立下战功,被唐太宗授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别驾(刺史的佐副),封宣威将军。许克华死后,由子许陶袭爵。陈犊死后,也由其子陈政继任左中郎将,封归德将军。时,许天正15岁,博学能文,已经考中“明经”,授职为东宫“纪善”。后投笔从戎,随父在陈政军中担任秘书。隋朝时期
龙溪县(今福建漳浦)社会秩序混乱,汉族居民多次请求朝廷派兵镇守。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8姓军校赴闽镇守泉州,讨伐寇乱。许天正父子随军入闽。议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死,由儿子陈元光袭爵。许陶战死,许天正继父职任陈元光的玉钤卫副将。陈元光见许天正既通经史又懂军事,即令参与军中要事,许天正则“以儒饰吏,以勇练士”,辅助陈元光筹划军务。先后平定惠阳、潮州、抚州及虔南等地的寇乱,建置36寨堡,屯军垦田,教化诸族。仅三年时间,地方即得安定。许天正升为朝列大夫兼岭南团练副使。此间,粤东的汉族人陈谦联结少数民族,于永隆二年(681年)起兵作乱,攻陷潮阳(今属广东)。陈元光奉命派许天正进军讨伐。得胜回师后,赋《平潮寇》诗赞美许天正,诗中有“参将许天正,是用纪帮勋”之句,许天正当即和诗一首:“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气昂无丑虏,策妙离群雄。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熔。长戈收白甲,聚骑破千重。落剑帷戎首,游绳系胁从。四野无坚壁,群生赤化熔。龙湖(朔)膏泽下,早晚遍枯穷。”采访使裴漼看到这首诗,称赞他用辞优美,与宰相张说欲推荐他执掌国史馆,许天正上表极力辞谢说:“父殁南荒,愁萦怀抱,子趋上国,疏远慈颜。惟肃玉钤军纪之严,少酬金门厚养之德,苟躐文阶,恐贻鳏旷”。措词诚恳,表达了他的孝义之心。裴漼和张说看到他如此怀父、事母、恋军,更加器重他,又不便勉强他到朝廷任职,便请准高宗任命他为宣武将军兼领外府博学文事。
平潮获胜
许天正又协助陈元光规划政治事务,上表奏请朝廷把泉州西南地区分别设立漳州和漳浦县,以便加强对闽南的治理。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建置漳州,以陈元光兼任刺史,许天正任别驾。陈元光居祖母丧,结庐于半经山,守孝三年,州事全部托付于许天正。许天正在代理州事期间,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垦荒、凿渠、植桑种谷、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把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通过58姓军校,传播到漳州等地。同时,许天正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兴办学校,亲自任教授课,传播文化知识。垂拱四年(688年)
四月,武则天诏敕漳州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州)、潮(州)团练史兼翊府记室。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在讨寇平乱中殉职。许天正接任漳州刺史之职,后以年老请求辞职,由陈珦继任。开元五年(718年),许天正在漳州去世,终年70岁,赠殿前太尉,葬于漳州香洲马栏桥(今福建漳州市北25华里浦南镇诗朋村南),并建祠祭祀。宋代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论前功,加封翊忠照应侯。唐朝开漳别驾许天正对开发漳州的贡献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辅佐陈元光置建漳州,任漳州第一任别驾,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卒后追赠殿前太尉,袭宣威将军。许天正年幼受家庭熏陶,自己又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六艺经传(《诗》《书》《礼》《艺》《乐》《春秋》)皆通习之。对军事更是喜好,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的战略战术。陈元光见许天正既精通经史又懂军,即令参与军中要事,许天正则“以儒饬吏,以勇练士”。辅助陈元光筹划军务。在其统率下,先后平定惠阳、潮州、抚州及虔南等地的寇乱,建置36寨堡,屯军垦田,教化异族。此后,许天正又着手考虑制定地方法令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并制定礼仪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化。同时,创办松洲书院,使漳州学子从此迈上封建科举考试的道路。
唐永隆二年(681年),许天正奉陈元光之命进军讨伐起兵作乱的陈谦。此后,又协助陈元光规划政务,上表朝延把泉州西南地区分别设置漳州和漳浦县,以便加强对闽南的治理。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诏敕漳州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州),潮(州)团练使兼翊府记室。无元五年(718年),许天正在漳州去世,终年70岁,赠殿前太尉,并建祠祭祀。
相关诗词
诗词名:和陈元光平潮寇诗作者:许天正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气昂无丑虏,策妙诎群雄。
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镕。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
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融。
龙湖膏泽下,早晚遍枯穷。
出处 全唐诗:卷45_5
许天正简介、许天正个人资料出自许天正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三百首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gushisanbaishou.com/profile/472.html
发布于:2016-06-04,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