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Search
 
 
 
 

上官仪

上官仪简介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

基本资料

  朝代:唐
  姓名:上官仪
  字:游韶
  历任职务:弘文馆学士、秘书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西台侍郎、东西台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以散官依前陇右检校。(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效力主公: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州陕县(今属河南)
  出生时间: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死亡时间: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十三日
  享年:56岁
  安葬地:史料记载上官仪墓地有三
  一、河南省开封府的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
  二、陕西省朝邑县。
  三、渑池县

简介

  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唐高宗李治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丙戌(十三)日(665年1月4日),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人物评价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他的名字很特别。"上官"这个复姓,好听,好记,上官仪后氏宗祠高贵,神秘,许多武侠小说里的厉害角色,都姓上官。或许看到"上官仪"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个神秘帮派的最高首领,他面冷气傲,武功超群,只报名字,便吓得众人胆战心惊。然而,真正的上官仪却不会武功,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遗憾的是,他把宝押错了,把命搭上了。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
  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啊!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顶多当个跑腿的差役,没有官职,不入品流。但要考中进士,谈何容易!每年的应试者都有数千人,最后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那可真是千里挑一,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难得多!当时的读书人,多是年年备考,考了又考,有的人连考十几次仍然不中,耗费了岁月,贻误了青春。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说考中进士很难很难,以致50岁的进士还称得上“年轻”,还为“少年”,难怪有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
  上官仪一头乌发,远没到“白头”的年纪,他能考中进士吗?亲戚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上官仪却一点也不紧张,他昂着头,挺着胸,踌躇满志,进了考场。没过多久,发榜了,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3名,进士及第!这下子不得了,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现在我们看到的《晋书》 ,就是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的,此为后话,这里撇过不提。且说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
  上官仪的好运气来了!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心里美滋滋的,看啥都觉得美丽,看啥都觉得有诗意,于是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唐朝的京城是长安,上官仪为何不写长安写洛阳呢?莫非洛阳有他最牵挂的人或物?看官有所不知,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话说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他惧内惧得要死,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上早朝。时近破晓,皇城外边静悄悄的。城门外的天津桥铁链高锁,要等到天明后才会打开。上官仪骑着马来到桥头的洛堤上,与百官们一起等候放行入宫。
  几声鸟叫,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几缕秋风,吹散了天边的一片乌云。月光皎洁,洒落点点银辉,洛河水波光粼粼,美丽动人。远处龙门山墨色如黛,令人浮想联翩。上官仪陶醉了。洛阳山水秀美,此般美景,在长安何曾见到过?他觉得有必要抒发一下澎湃于心的感情,于是略一沉吟,吟出一首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周围的官员们一听,哎哟,好诗!音韵清亮,宰相出口不凡!有那善于拍马逢迎的,当即找来笔墨纸张,将此诗认真记录。这首诗,就是《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 《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人称“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我们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上官仪会写诗,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他的第二身份,他的人生目标,是从政。可惜政治不是啥好东西,上官仪最后死在了“政治”二字上。

作品

  「奉和过旧宅应制」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早春桂林殿应诏」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上官仪
  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苍苍万年树,玲珑下冥雾。
  池色摇晚空,岩花敛余煦。清切丹禁静,浩荡文河注。
  留连穷胜托,夙期暌善谑。东望安仁省,西临子云阁。
  长啸披烟霞,高步寻兰若。金狄掩通门,雕鞍归骑喧。
  燕姝对明月,荆艳促芳尊。别有青山路,策杖访王孙。
  「奉和颍川公秋夜」上官仪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谢都督挽歌」上官仪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八咏应制二首」上官仪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入丛台,丛台裛春露。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
  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
  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
  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
  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上官仪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翠钗照耀衔云发,
  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
  岂若随闻三日香。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王昭君」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咏雪应诏」上官仪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奉和山夜临秋」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江王太妃挽歌」上官仪
  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余。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
  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
  「故北平公挽歌」上官仪
  木落园林旷,庭虚风露寒。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
  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
  「高密长公主挽歌」上官仪
  湘渚韬灵迹,娥台静瑞音。凤逐清箫远,鸾随幽镜沉。
  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寂寞平阳宅,月冷洞房深。
  注:高密长公主即高密公主
  「咏画障」上官仪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
  燕姬春望上琼钩。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上官仪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春日(一作元万顷诗)」上官仪
  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从驾闾山咏马」上官仪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诗歌鉴赏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其词绮错婉媚,有“上官体”之称。
  刘餗《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们,觉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可知这诗是上官仪为宰相时所作,在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正是他最得意之际。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并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着。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便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戒严,天津桥入夜落锁,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所以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亦然。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谓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兴,谓洛水含情不语地流着;更是化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暗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流露着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用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凌晨,曙光已见,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在写景中,这位宰相巧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第三句写凌晨,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总起来看,这诗确属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调都不高,在得意倨傲、自尊自贵之中,于帝王婉转献媚,对贫寒作势利眼。不过,它也有认识意义,倒是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把当时的得意神气表现得相当突出,难怪那些有幸亲聆的官僚们“望之犹神仙焉”。

上官仪简介、上官仪个人资料出自上官仪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三百首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gushisanbaishou.com/profile/937.html

发布于:2016-06-04,热度:

上官仪的诗词

上官仪的名句